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都市圈 > 粤港澳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传播高地

2020-12-07 10: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永杰 苏红 廖晓键

12月5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传播高峰论坛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举行。本次活动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叶金宝,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宏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郑亚峰处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委会会长单宝枝,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东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李瑞林,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宝锋,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银泉,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党委书记黄彬,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培训中心主任林惠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医药经济报》总经理邵旭东教授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相关学院和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会议。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苏红主持成立仪式。

叶金宝在致辞中指出,在后疫情时代,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怎么才能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活动中大显身手,凸显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精髓,并作为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传播出去,从而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这里都有大量的学术话题需要学界去认真研究。同时,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背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传播高地,也有利于发挥三地特色优势,集聚湾区中医药文化国家传播资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传播战略联盟,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效益最大化。

王宏斌表示,作为国家“双一流”中医药学科建设高校,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屈指可数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科研和医疗服务的高地和重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方面也肩负着责任和使命。中医药文化遗产的翻译和国际传播事业需要广中医人传承和发扬光大。他表示,只有推动中医药与国际现代教育、科技、医疗与文化的全面对接,才可能使中医药学科纳入世界人类文明大体系,为服务全球人类健康服务。中医药走国际化的道路是一流中医药大学必经之路和必然旨归。外语学科在这些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郑亚峰表示,进一步加强传统医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医药的新发展,而这些工作离不开中医翻译人才和“外语+中医”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后疫情时代,国家社会开展深入合作、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必将进一步促进作为传统医学的中医药的国际化传播,这一切同样离不开中医翻译人才和“外语+中医”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

单宝枝表示,翻译问题是当前做好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最棘手难题。中医药文化整体性被海外民众接受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地步,中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中医本身的内涵和厚度相比相去甚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翻译人才的严重匮缺,尤其是高端翻译人才的匮乏成为了中医文化海外传播的瓶颈。由此可见,培养高端“中译外”翻译人才对于促进中医文化海外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苏红表示,中医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要融合外语和中医学科,要使外语人才有中药味,形成“外语+中医药”的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提升翻译与对外话语传播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打造中医药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特色平台和高端智库。

叶金宝、王宏斌、郑亚峰、单宝枝共同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揭牌。王宏斌还为王银泉教授颁发杏林学者讲座教授聘书。

成立仪式结束之后,还举办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传播高峰论坛。与会专家围绕中医药传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李瑞林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哲学的一种具体表征,具有公共性、规范性和实践性。面对文化多样性和认知差异性的历史和现实世界景观,中医药国际传播,应遵循本位外位参照、中外互补互鉴原则,有效融合新媒体时代的仪式传播和及物传播模式,塑造有利于中医药跨文化理解和国际实践的新生态。

王东风认为,中医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哲学与医学的高度融合。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医文化势必担负着走出国门的重任,我们需要成功地建立起一套真正能够理解中医、解释中医的国际话语体系,因此中医文化走出去,关键在翻译。

徐宝锋认为,“一带一路”是经济发展之路、文化融通之路,中国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内涵提升和内容建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虽然经过国际传播探索与实践,中国医药文化在海外已经形成了“走出去-走进去”的有效影响,但仍应注意思考中医药的“文化内涵与国家形象成塑”“知识体系的中国原点”和“市场导向下的闭环性发展”等三个方面问题。

王银泉表示,随着交叉学科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新文科建设全面启动,外语专业须要打破原有学科壁垒,推进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中医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要融合外语和中医学科,形成“外语+中医药”的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球化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中医药国际化人才。

当天下午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传播高峰论坛中青年学者论坛上,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教授、《中医药文化》常务副主编李海英博士介绍了《中医药文化》杂志的编辑、组稿思路和论文评审标准等情况。南京中医药大学蒋辰雪博士围绕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享了她的科研心得和体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标准部杨丽雯助理研究员介绍了世界中联(WFCMS)标准化工作情况,包括国际组织标准制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11个语种版本研制以及世界中联标准的推广与应用情况,如《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已被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机构积极响应采纳实施。

与会学者表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传播高地,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效益最大化。成立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必将有力地支撑广州中医药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促进外语学科在教育部全面启动新文科建设态势下的学科转型升级和学科建设水平,以中医药国际传播高地建设探索促进人文社科的交叉融合,全面提升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国内外相关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影响力,助推打造“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高校建设。

 

 


关于我们 | 全国服务热线:400-859-8776  法律顾问:江苏玄博律师事务所 臧力 15195990983 苏ICP备19040432号苏公网安备 32118302000275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