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都市圈观察 > 江北新区

江北新区实施地上地下综合开发,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 与江“共舞”,建设“共生城”

2021-04-27 10:22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夏思宇

  南京都市圈讯 本月,南京江北新区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提升生态发展水平和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五个方面提出19项重点任务。在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方面,将按照“共生城”等先进理念,实施地上地下综合开发,不断夯实基础设施支撑。 

  “共生城”的概念起源于瑞典,它是对生态城市的一种描述,通过对城市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的有机整体规划,让各个子系统的组合达到“1+1>2”的效果,从而节省自然资源,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从定山城市客厅试开放、江水源热泵启用,到地下空间规划布局,江北新主城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无不体现着“共生城”理念。 


  与江“共舞”,创造城市滨水新空间 

  5月1日,江北新区长江岸线湿地保护与环境提升一期工程将全线开放,岸线长度约5.6公里,届时,项目中的最大亮点——定山城市公园也将正式“开门迎客”。 

  “我们脚下的这个位置,以前是鱼塘、沼泽地甚至垃圾场的结合区。过去,不少周边居民反映,虽然住在江北,但近江不见江。大家的第一个诉求是看到长江,这也是我们设计的初衷。”江北新区公建中心项目负责人王征说。 

  滩地、滨江大道、观景平台、阳光大草坪……项目中,每一个小细节的打造都精益求精。原先的工业码头已变身为宏波秀台,是亲近长江的最佳平台,同时,项目还在临近长江一侧建设了一条集防汛、交通、景观于一体的滨江道路,与现有滨江大道衔接。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和住建区建设中,城市功能领域如能源、住房、交通运输、景观规划等一般都是彼此独立存在的,而定山城市客厅不仅是对外展示的窗口,还将连接起新区市民中心、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及中央商务区核心区这几大功能区,形成配套商务休闲的公共区域。 

  去年7月,江水源热泵3、6、7号站房及配套管网一期工程调试完成,为新区市民中心和服贸大厦稳定供能。相较于传统中央空调系统主机耗电量大、噪声大、能源转换率低、易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诸多弊端,江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更为清洁、高效。 

  待整个项目全部完工,江水源热泵6个能源站可向新区核心区及部分隧道片区8.75平方公里内近1200万平方米建筑群提供高效、低碳、稳定的供冷供热服务,每年可为新区节约用电量1.4亿度电,相当于少烧4.69万吨标煤。至2030年,江水源热泵区域能源项目可实现年减碳量38515吨。


  向下“生长”,释放绿色生态空间

  4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在苏州科技大学作专题学术报告,分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碳封存、能源、建筑以及交通用能等绿色转型之间的关系。 

  钱七虎表示,碳的负排放主要靠绿色生态,而绿色生态需要地面的面积,才能利用阳光、空气、水,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地下空间的利用把这些设施放到地下,释放出地面空间,创造绿色的生态。这就是最大的碳负排放、最大的贡献。” 

  实现土地的多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单体地下空间项目,江北新区地下空间项目自2017年开工以来,目前整体施工建设已过半。今年,地下空间一区2段、三区1段、2a1、2a3将出正负零,其中包括核心区约500米的最高楼也将“浮出地面”。 

  地下空间由上而下分为商业大平层、停车交通大平层、市政综合管廊层、管廊夹层、空腔层和两层的地铁通行层,总计7层。这里的“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住宅层高,而是将地下空间划分为7大层次的“层”,最深的地方达到了48米,相当于一栋18层的高楼向地下延伸。 

  为何要挖这么深?南京地下空间项目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董振平介绍,最深处是在地铁4号线二期的滨江站,由于这个位置紧邻长江,是4号线穿江而过的始发点,必须具有足够的深度才能保证穿江隧道的安全。 

  公共交通系统是地下空间的关键,地下六、七层为地铁通行层,将设置中央商务区站和滨江站两个地铁站,届时,地铁4号线、13号线、11号线、15号线4条地铁线将在地下空间部分交汇,并可与地面公交无缝换乘,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

  在另一片看不见的地下,一批设施已经默默运作。去年7月,江北新区地下综合管廊(绿水湾路—浦滨路—兴隆路段)投入运营。这是全国最大规模的高压电力缆线入廊工程,通电运行后可服务新区核心区、浦口部分片区。在新区的未来规划图景中,核心区路面将不见一根电线杆、一条电缆线。据统计,新区浦滨路、绿水湾路、兴隆路、万寿路等高压线路入廊,可释放土地约500亩。


  绿色“随行”,家门口觅得“诗与远方” 

  近日,途经横江大道的市民会发现,头顶上多了两条红蓝色交织的“丝带”,市民步行与骑行均可上桥。这是江北新区大型生态景观工程——青龙绿带中的人行景观桥。由于桥面颜色鲜亮,新区居民亲切地称它为“彩虹桥”。

  这座桥梁位于启龙亲江乐园的尽头,俗称“南桥”,长310米,分上下两层,上桥和下桥通过错动对称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上层红色为步行道,下层蓝色为自行车道。“青龙绿带被多条城市道路分割,而我们的理念是‘中间不断带’,景观桥为构建完整的步行可达区和连续的慢行体系提供了解决方案。”青龙绿带一期工程人行景观桥负责人时勇说。 

  与“南桥”相呼应的,还有不远处的“北桥”。该桥原名为七里河大街与九袱洲路人行桥,长达360米,同时跨越了七里河大街、九袱洲路两条城市主、次干道。“青龙绿带处于江北新区核心区,从长江一直绵延至老山,长度达7.5公里,中间不设任何栅栏、围墙,居民可以直接走入其中,感受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理念。”青龙绿带一期现场负责人张晓煊说。 

  作为“十里绿色走廊”,青龙绿带规划为贯穿新区核心区的带状绿地和节点公园,分两期建设。一期位于万寿路和滨江大道之间,湿地水系较多,除了营造城市生态景观外,还承担着“海绵城市”功能,园内道路、绿地、山坡均能调蓄雨水,并汇入水系实现雨水净化和利用。二期囊括了飞龙丽景公园、龙德养生花园、明龙园艺游园和瑞龙郊野公园四大公园,公园主题依据所处方位各有功能侧重。 

  新技术赋能绿色生活,新区国际健康城全部采用绿色、装配式、健康三大建筑技术,其中绿色二星级及以上建筑比例达到99%,绿色三星级建筑达50%,装配式建筑达70%以上。 

  来到江北新区吉庆路上,一座大型木结构建筑让人眼前一亮,它是江北新区国际健康城人才公寓的社区服务中心。中心整体采用全木装配,通过内部通风、屋顶天窗设计,让建筑内部对能源的需求大大减少。值得一提的是,房屋顶面将嵌入数千块光伏玻璃,为建筑投用后提供清洁能源。未来,建筑的一层将作为江北新区绿色建筑和低碳展示大厅,其余部分为社区服务空间。

  在社区服务中心的背后,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其中便“藏”着我省第一栋未来居住建筑。管道管线看不见,全都“藏”于预留空间;光伏玻璃中间隔,能源再生有保障;空中还有“四合院”,邻里之间能共享……这栋“未来建筑”外立面已完工,记者从新区中央商务区获悉,人才公寓项目将于6月底完工,预计下半年第一批人才可拎包入住。


关于我们 | 全国服务热线:400-859-8776  法律顾问:江苏玄博律师事务所 臧力 15195990983 苏ICP备19040432号苏公网安备 32118302000275号    

返回顶部